从锂电池到机器人,科达利的突围之路!
继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举办后,4月24日至26日,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又将在无锡市举办。很明显,我们一直将人形机器人与人类进行对比,既期望它们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变革,又在考察机器人到底“靠不靠谱”,离实际场景的应用还有多远。两天前,我们提到了国内精密级进冲压模具龙头震裕科技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布局。而震裕科技的“老前辈”——科达利,作为我国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的龙头之一,也成功通过精密制造技术的迁移,抢到人形机器人这个千亿市场的入场券。从业务相似度来说,科达利与震裕科技的营业收入都主要来自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领域,也都凭借自身的精密结构件加工技术向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而二者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营收结构、发展阶段以及技术布局三个方面。单项冠军vs多面手从营收结构来看,不同于震裕科技在模具、电机铁芯以及锂电池结构件“三条腿走路”的结构;科达利选择在锂电池精密结构件一个领域深耕细作。通过财务数据入手,科达利与震裕科技的主要业务来源都是锂电池精密结构件,但二者比例相差很多。2020年-2024年,科达利几乎全部的收入来源都由锂电池结构件贡献,近五年平均营收占比在95%以上,剩余的营收主要分布在汽车结构件业务;而震裕科技的锂电池结构件业务只占50%~60%。
简单来说,就是科达利对于新能源汽车行单个业的渗透度更高,而震裕科技则是符合公司的“四维”战略定位,在家电、新能源锂电池、汽车、工业工控四个领域均有收入。从结构优劣势来看,震裕科技营收更分散,可以有效的抵御单一市场内的系统性风险,比如下游需求突然萎靡、上游原材料突然涨价等;同时,较多的业务分支会使公司的资源分配难以集中,不容易发挥规模效应,当下游行业需求旺盛的时刻,震裕科技会比科达利这种在单一业务领域深耕的企业发展得缓慢一些。说完了业务结构,我们将目光转移到公司的上下游。近三年来,科达利与震裕科技的上下游关系比较稳定,二者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平均为75%与70%左右;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分别平均为45%与55%左右。值得一提的是,科达利与震裕科技的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都保持着每年2至3个百分点的下降趋势,体现出公司营收对于大客户的依赖性逐步降低,有利于企业整体的市场风险控制。
在企业发展阶段方面,科达利早在2017年3月就登陆了深交所中小板;而震裕科技于2021年才在创业板上市。不仅如此,震裕科技对于动力锂电池结构件的切入是在2015年开始的,是从公司的精密级模具技术中长出的“新芽”。而科达利则是我国最早涉及动力电池结构件业务的企业之一,自2007年开始,公司就与新能源汽车厂商和动力电池厂商合作,开展研发工作。在动力电池结构件领域,科达利是毋庸置疑的“老大哥”。因此整体来说,科达利在市场中的地位要比震裕科技稳固一些,这一点我们从应收款项中得以印证。从数额来看,科达利与震裕科技的应收款项相差不大,2024年二者应收款项分别为38.25亿与36.74亿元。
但是一旦引入营业收入去计算应收款项占比,科达利对于下游的议价权与话语权就凸显出来了。2020年至2024年,科达利应收款项占营收比例在32%左右,相对较为稳定;而震裕科技的应收款项在2023、2024两个年度均超过当年营收的50%,代表着公司对于下游话语权的减弱,或者是开辟新市场时比较的赊销策略。
无论是什么原因,单纯从数据来看,科达利的行业地位要比震裕科技稳定一些。但毕竟震裕科技各项业务都处在发展期,产能、技术、市场感知度等方面的建立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只能让时间来回答。而对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拓展,二者几乎同步。2024年,科达利与其他企业共同创立科盟创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伟达立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核心技术聚焦于谐波减速器的研发与生产,涵盖驱动器、控制器等核心配套组件,以形成从机器人关节零部件到关节模组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同在2024年,震裕科技也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宁波马丁具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反向式行星滚珠丝杠、线性执行器、灵巧手精密零部件三方面的研发,正式切入人形机器人零部件领域。在技术层面,科达利将自身精密齿轮加工经验迁移至减速器,打入的是N厂的Isaac机器人关节模组,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量产交付。而震裕科技则是跟随T厂的Optimus技术路线,主攻行星滚柱丝杠,攻克反向器的寿命难题,目前已经有两条半自动产线投入生产,日均产能在100套左右。
入局机器人千亿市场未来可期综合来看,无论是科达利还是震裕科技,面对的都是人形机器人这个千亿级别的市场。科达利稳定的锂电池结构件业务,给公司提供的充足、健康的现金流,可以支撑公司在机器人领域的市场拓展。震裕科技的现金流较为紧张,业务分支过多也会对公司的资源调动能力产生压力,但公司对于单一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更为出色,机器人关节的产线建设也略微领先。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元年,两家公司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从技术、产能等角度抢到了关键的入场券,至于双方能够抢下多少市场份额,我们只能交给时间去证明。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将由本网站记录保存,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