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连年下滑屡被问询 粮食第一股走不出经营怪圈
海闻社观察 生米煮成剩饭。转型难,传统行业的转型更难,金健米业对此的感悟非常深刻。此前,深交所一则监管函直指金健米业的关联交易疑云,质疑其业绩大幅下滑、乳制品业务毛利率较高等问题。对此,金健米业近期发布了回复公告。公司称,公司的业绩下滑,主要系资产置换后业务调整所致,并强调乳制品业务毛利率高,则是来源于公司产品的销售结构及生奶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下降等综合因素影响。而这已是其两年内第三次因业绩异常被问询。因此,市场对其转型策略的可持续性产生严重质疑,纷纷用脚投票。截至7月19日收盘,公司股价报6.95元,较2021年高点缩水62%,市值仅剩44.6亿元。这家1998年率先登陆A股的粮食第一股,正深陷区域品牌困局与战略摇摆的泥潭。图源:公司公告2024年11月的资产置换,被金健米业标榜为聚焦主业的关键举措,但资产置换后,主营业务并未显著改善,反而加剧了市场对其战略方向的疑虑。当时,公司以旗下三家饲料贸易子公司置换控股股东湖南粮食集团持有的裕湘食品100%股权及中南粮科院82%股权,并向集团支付差额对价7698.82万元。但显然,置换并未带来预期中的业绩反转,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压力。在签订合约时,湖南粮食集团是对业绩作出了承诺的,其表示2025-2027年置入资产净利润不会低于400万、600万、800万,最终成绩明显没有达标。裕湘食品2024年营业利润仅151.92万元,中南粮科院则亏损332.07万元,合计再亏180.15万元。叠加支付过渡期损益差额663万元,置换直接吞噬全年净利润的297%。
更严峻的是,资产腾挪后公司的主业仍在持续萎缩。2024年,金健米业的粮油食品加工收入28.21亿元,同比下降9.67%,农产品贸易收入15.56亿元,同比下降12.45%,两大主业毛利率分别仅7.62% 与 0.73%,净利率跌至0.05%。另一边,金健米业虽然叫米业,其实一直在卖牛奶。2024年,乳制品收入占比已达32%,而且毛利率非常高,达到了36.04%,这是深陷行业周期下行的乳制品企业们很难想象的。这也是为什么,上交所对此重点问询。但其高毛利率并未能弥补主业亏损,甚至去年公司乳业的收入居然还下降了,这主要是因为常德市场特通渠道销售额骤降1217万元。只是上游牧场的产能确实太过剩了,金建的乳制品业务规模小,没有自有奶源,依赖外部采购,反而因祸得福进一步推升了毛利率。金健的乳制品业务86.65%收入来自低温奶,而低温奶是有隐形天花板的。低温意味着有限的运输半径和较高的冷链成本,难以跨区域扩张。公司的销售半径限于常德周边300公里,公司虽通过提高高毛利产品占比短期优化经营,却难掩湖南省外拓张乏力。2024年,金健的乳制品省外营收占比仅18.3%,较2021年缩水9个百分点。作为上市企业中的老资格,金健米业的转型之路显得尤为艰难。越跨界,仿佛越是深陷泥潭。从1998年上市到2022年的24年间,公司净利润累计亏损6.2亿元,其中2004年单年巨亏2.52亿元。2008-2017年靠超3亿政府补贴勉强维系,期间涉足房地产、电力、证券等十余领域,还曾在2018年以1元价格将金健药业贱卖。管理层面,公司27年间更换7任董事长,多元化冲动屡次碾压主业。2003年曾被曝挪用4000万资金开发房地产、5000万注资湘鄂情酒店,内部控制问题频发。而今的转型抓手同样脆弱,说是要科技赋能,但总是纸上谈兵。虽置入中南粮科院,但大米的研究转化确实遥遥无期,所谓“米糠油”“低糖大米”项目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缺乏实质性进展。今年3月,金健米业宣布联合常德桃花源景区打造“国风文旅+粮油”营销,试图复制文旅带货的路径。但历史早已证明,贸然跨界的难度极高,毕竟文旅融合非一日之功,最后的救赎或许只剩聚焦主业这一条窄路。从粮食巨头到资本弃子,金健米业的教训写满粮仓,没有一粒米能靠故事煮熟,传统企业要求新,但不能仅在嘴上求新。深耕是农业答案,也是企业答案。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将由本网站记录保存,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页:
[1]